【思想周刊·学习】 【思想周刊·理论】【思想周刊·实践】【思想周刊·智库】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的重大政治任务,是新时代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建党的重中之重——
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
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根据党中央要求,中央宣传部颁发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了全面系统阐述,给广大党员群众更好地理解把握这一思想提供了重要的辅助读物。
纵观《纲要》,通篇贯穿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抓住这条主线,就把握住了《纲要》的“纲”,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分有益。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强的实践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在深刻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纲要》涵盖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八个明确”(主要在第3章到第8章)和“十四个坚持”(主要在第9章到第19章)的主要内容,由绪论、主体部分、结语组成,共分为21章、99目、200条,近15万字,看似比较散,但贯穿始终的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有很强的实践性,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经过实践检验、富有实践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要求。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有很强的包容性
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翻开历史档案,浏览一下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的标题——党的十二大:《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党的十三大:《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党的十四大:《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党的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党的十八大:《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党的十九大:《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从中可以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关键词和最大公约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有很强的包容性,就是它很好地涵盖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体现了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它表明,我们党的事业是接续奋斗的,党的理论创新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强的针对性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越来越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和评论,有赞誉声也有种种质疑。国内外有些舆论提出中国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国家资本主义、封建资本主义、既资又社的混合体、市场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种种误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有很强的针对性,就是它有力地批驳和粉碎国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唱衰和抹黑,是对国内外有些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种种误解和误读的强有力回击。它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强的指向性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新的全方位综合国力竞争正在全球展开,不同制度模式和发展道路的博弈拓展到各方面。中国已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给世界格局带来深刻影响;能否彰显发展理念、发展道路的优势,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当今中国,处于大发展大变革之中,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带来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凝聚社会共识难度加大;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影响,社会思想道德领域呈现出一些新问题。如何彰显我们党举什么旗帜、走什么路、朝着什么目标前进,是关系中国国际形象和旗帜道路的大问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有很强的指向性,就是它体现的是一种方向和目标,一种意志和决心。它旗帜鲜明地向国内外表明,我们党就是要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着“两个一百年”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前行的。党的十九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一行人,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表达了我们党继续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写好的信心和决心。(刘文长:宁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工作就是斗争
——重温《关于重庆谈判》
在座的有些同志要往前方去。许多同志满腔热忱,争着出去工作,这种积极性和热情,是很可贵的。但是也有个别的同志抱着错误的想法,不是想到那里有许多困难需要解决,而是认为那里的一切都很顺利,比延安舒服。有没有人这样想呢?我看是有的。我劝这些同志改正自己的想法。去,是为了工作去的。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那些地方有困难、有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我们是为着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那些地方的工作是很艰苦的。艰苦的工作就像担子,摆在我们的面前,看我们敢不敢承担。担子有轻有重。有的人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拣轻的挑。这就不是好的态度。有的同志不是这样,享受让给人家,担子拣重的挑,吃苦在别人前头,享受在别人后头。这样的同志就是好同志。这种共产主义者的精神,我们都要学习。
有许多本地的干部,现在要离乡背井,到前方去。还有许多出生在南方的干部,从前从南方到了延安,现在也要到前方去。所有到前方去的同志,都应当做好精神准备,准备到了那里,就要生根、开花、结果。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我们的同志不论到什么地方,都要把和群众的关系搞好,要关心群众,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团结广大人民,团结得越多越好。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们党的领导下,打败侵略者,建设新中国。这是党的七次代表大会的方针,我们要为这个方针奋斗。中国的事情,要靠共产党办,靠人民办。我们有决心、有办法实现和平,实现民主。只要我们同全体人民更好地团结起来了,中国的事情就好办了。
世界上没有直路,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要贪便宜。不能设想,哪一天早上,一切反动派会统统自己跪在地下。总之,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面前困难还多,不可忽视。我们和全体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排除万难,达到胜利的目的。
·学习笔记·
这是1945年10月17日重庆谈判后,毛泽东同志回到延安,在干部会上的报告的一部分。1945年8月,蒋介石连续发出三封电报,邀请毛泽东莅临重庆和平谈判,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同志给出了“工作就是斗争”的态度,毫不畏惧,深入虎穴,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在人民面前表现了和平的诚意,历史意义重大。在和平年代,我们依然会被这样的态度所折服。而所有领导干部更要清醒地看到,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上布满了荆棘,若是不能够居安思危,正视矛盾与风险,很容易便会产生麻痹心理,畏难情绪,这将是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的最大阻碍。因此,唯有保持迎难而上的工作态度方能更好地解决当前中国所遇到的复杂问题。
“工作就是斗争”是一种攻坚克难的勇气。在工作中要拿出攻坚克难的勇气,在挫折中要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凝心聚力,带领人民群众阔步前进。“工作就是斗争”是一种实干兴邦的魄力。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要继往开来、承前启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发扬实干苦干的精神,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坚持不懈地共同努力,才能用勤劳的双手写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辉煌的篇章,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始终坚持的主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阐明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何而来
核心提示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取得两大举世瞩目的成果,一是在实践上探索并形成了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是在理论上探索并产生了中国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良性互动的结果。
中国道路产生于中国社会实践的发展,产生于中华文明的发展。这并不意味着中国道路是从历史长河中“自然延续”而来。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
“回看走过的路”,中国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持续推进一以贯之的 “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开辟出来的。中华民族在中华神州大地上经过数千年的生存繁衍缔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是通过不断的变革和开放发展延续至今的。回顾中国道路的发展历程,我们就会发现,中国道路继承了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但决不是中国传统发展道路的“自然延续”;中国道路学习借鉴了西方现代文明发展的经验,但决不是简单复制西方发展模式的结果。中国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发展相结合的“伟大社会革命”中开辟出来的。
“比较别人的路”,中国道路是在同“封闭僵化的老路”与“改旗易帜的邪路”进行艰苦而持久的伟大斗争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建设和改革时期,中国的革命之路、建设之路和改革发展之路,都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的,都是在反对教条主义和反对背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的斗争中形成的。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我们党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也缺乏相应的理论准备,不得不学习借鉴“苏联模式”。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探索的推进,“苏联模式”在中国实践的弊端就开始逐渐显现出来。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共产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才逐步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逐步走出“封闭僵化的老路”,在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探索中顶住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带来的冲击,依然朝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既定方向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
“远眺前行的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将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有机结合中不断拓展新空间。“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践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我们说过,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我们过去取得的实践和理论成果,能够帮助我们更好面对和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但不能成为我们骄傲自满的理由,更不能成为我们继续前进的包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又提出“新两步走”的发展战略,“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新时代“新两步走”发展战略无疑明确了中国道路前进方向上的目标任务,在朝着这个战略目标奋斗的过程中,中国道路必将被赋予新的理论内涵和实践特征,不断扩展新的理论空间和新的实践场域。(郝立新)(摘编自《新华日报》)
相关链接: